-
三亚春季房博会启幕 政企联动助推自贸港产城融合
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三亚市以房地产交易博览会为平台启动招商引资新引擎。2015年海南(三亚)春季房地产交易博览会筹备工作近日全面展开,此次活动由省级职能部门与主流传媒集团联合打造,旨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一、高规格筹备彰显战略定位 本届博览会选址三亚湾红树林国际会议中心,该综合体作为城市新地标,承载着展示自贸港建设成果的重要功能。省级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全省十余个市县资源,组织超九成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形成覆盖高端住宅、康养地产、旅游度假产品的全业态展示体系。 二、创新营销模式激活市场潜力 活动期间将推出总额逾千万元的购房激励计划,采用“现金红包+房产大奖”双轨制促销策略。特别设置的多重奖项中,最高奖励为产权型住房一套,此类创新举措在国内同类展会中颇具突破性。现场还将配套举办自贸港政策解读论坛,强化投资属性与居住价值的双重传导。 三、全媒体矩阵构建传播体系 依托省级传媒集团的立体传播网络,整合电视、广播、数字媒体等多元渠道进行全域覆盖。重点针对华北、东北等传统客源地实施精准传播,通过VR看房、直播导览等技术手段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流量互通。 四、政策协同助推产业升级 博览会恰逢海南旅游旺季,相关部门同步出台购房便利服务措施,包括简化异地贷款流程、优化产权登记服务等配套政策。此举既响应了省级层面关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部署,也为后续完善自贸港住房保障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 此次展会的举办标志着三亚市在探索“会展经济+产城融合”模式上迈出关键一步,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市场要素与媒体势能,构建起具有自贸港特色的房地产供需对接平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1
-
三亚加速布局特色产业小镇建设 推动全域旅游升级
三亚市近期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取得新突破,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融合,力争3年内建成8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包括海棠水稻公园小镇、半岭温泉养生小镇等。这一举措旨在强化“旅游+”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同时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一、特色小镇规划与全域旅游战略协同推进 三亚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全域旅游发展框架,明确每个小镇聚焦1至2个主导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海棠水稻公园小镇依托热带农业资源,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区;半岭温泉养生小镇则以健康产业为核心,构建“温泉+医疗”服务体系。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商业、服务业等配套升级。 二、产镇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建设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重点提升农村居民收入。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并重 在开发过程中,三亚注重挖掘本土文化价值,如黎族传统村落保护、非遗技艺展示等。生态方面,严格遵循绿色建设标准,保留自然景观风貌,确保开发与保护平衡。例如,部分小镇规划中预留生态廊道,限制过度商业化开发。 四、“旅游+”模式推动多产业联动发展 三亚提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目标,通过“旅游+农业”“旅游+康养”等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关措施包括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建设康养度假基地等,形成全域旅游产业链闭环。 目前,三亚已启动首批小镇试点建设,后续将根据实施效果动态调整规划。这一系列举措有望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2025-08-21
-
三亚海棠湾金融新地标崛起 产融结合引领亚太合作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浪潮中,三亚海棠湾正成为金融机构战略布局的新焦点。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一个集资本集聚、智力融合、产业孵化的特色金融生态圈在此加速形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 战略区位赋能金融集聚 依托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机遇,三亚市凭借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成为连接国际资本与亚太市场的重要门户。每年举办的国际性金融论坛汇聚全球财经领袖,创造了高端资源对接的天然平台。海棠湾以其独特的滨海生态资源与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为金融业态提供了优越的承载空间。 二、 政策创新构建核心优势 根据国家赋予海南的特殊政策框架,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金融领域开放试点等制度创新持续深化。三亚市配套出台专项扶持措施,在机构注册、人才引进、税收激励等方面提供系统保障,吸引了包括跨境资产管理、绿色金融、科技投资等多元化业态的关注。这种政策叠加优势显著提升了区域金融竞争力。 三、 多元功能驱动协同发展 新型金融载体采用“产业+学术+研发”三维集成模式,已建成首期超过3万平方米载体空间,涵盖办公、路演、研究及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推进三项核心工程: 1. 机构集群工程——瞄准全球头部投资机构、上市公司资本平台及专业金融服务商,打造辐射亚太的资产管理枢纽,2024年计划引入50家基金管理机构,资金管理规模规划突破300亿元; 2. 人才培育工程——联合顶尖高校与智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设计金融科技、离岸金融等前沿课程,计划培养千名国际化专业人才; 3. 智库研发工程——设立区域经济研究平台,首批启动包括数字货币应用、蓝色金融创新在内的十大研究课题,形成决策支持与产业转化双轨机制。 四、 平台效应拓展国际辐射 作为深化区域金融合作的关键举措,该平台将于国际论坛期间举办第三届亚太金融与资源创新峰会,促进跨境资本与产业项目对接。其核心战略定位包括: - 建设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二总部基地”,为拓展东南亚及泛太平洋市场提供离岸金融服务支持; - 创设国际机构落地的“首站平台”,重点吸引北美、大洋洲及东盟国家的银行、主权基金设立区域性分支机构; - 打造文化交融的“特色地标”,建筑设计中融入海南民族建筑元素,彰显开放包容的地域特征。 五、 产融融合引领可持续发展 通过搭建“资本-产业-人才”循环生态链,该载体正形成三大溢出效应:推动热带农业、医疗康养等特色产业与资本深度结合;促进区块链、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场景应用创新;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支持海洋生态保护项目。随着更多功能性机构进驻与跨境合作深化,三亚海棠湾正逐步成为驱动亚太区域价值链升级的关键支点。
2025-08-21
-
三亚产城融合新实践:金融康养双引擎驱动棚改升级
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进程中,三亚通过招商引资创新实施"棚改+特色产业"模式,以青田片区为代表的32个棚改项目正重塑城市格局。其中,青田亚太金融小镇与国际中医药康养旅游小镇的协同开发,标志着三亚在产城融合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棚改区转型高端服务业提供了示范样本。 一、双镇联动构建产业新高地 青田片区6.4万平方米土地上,金融与康养产业正形成互补发展格局。金融板块已吸引国际知名商学院及研究机构入驻,计划构建涵盖学术研究、金融实训、资本运作的生态链;中医药康养板块则整合传统医学资源,规划建设集中药种植、健康管理、休闲疗愈于一体的复合型园区。这种"前店后厂"的布局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二、棚改激活区域发展动能 作为三亚棚改重点区域,海棠区通过科学规划将原有棚户区划分为五个功能组团。在安置区建设中预留30%产业用地,同步导入金融、文旅、医疗等产业要素。统计显示,该模式已带动周边逾2000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安置区商业配套出租率达92%,形成民生保障与产业培育的双赢局面。 三、城市空间优化再升级 三亚采取"西拓金融、北进科创、东精文旅、中优商贸、南联康养"的空间策略,棚改项目成为城市功能重构的重要支点。目前全市32个棚改片区中,已有18个完成产业定位规划,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这种以城市更新促产业升级的做法,被列为省级城镇转型典型案例。 四、制度创新保障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棚改与产业培育有效衔接,三亚建立"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管理体系。设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对入驻企业实施税收梯度优惠;建立安置居民技能培训中心,累计开设金融客服、康养护理等专业课程47门。相关措施使产城融合项目平均建设周期缩短40%,企业落地效率提升60%。 当前,三亚正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棚改3.0版本,通过产业链嵌入提升城市更新价值。青田片区的实践表明,当棚户区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深度绑定,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更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8-20
-
三亚入选国家城市设计试点:探索滨海特色发展新路径
海南省三亚市近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标志着该市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塑造滨海特色风貌方面迈入新阶段。此次试点工作将结合三亚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设计资源,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国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一、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城市设计试点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解决"千城一面"问题。三亚作为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入选试点后将探索建立符合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强化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的规划管控,尤其注重保护海岸带生态敏感区的自然景观格局。 二、试点工作核心任务 1. 构建"山海城"有机融合的空间体系。依托三亚"山-海-河-城"相融的自然本底,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保持通山达海的视觉廊道。 2. 强化历史文化传承创新。重点保护崖州古城、疍家渔村等历史遗存,将黎苗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建立特色风貌分区管控机制。 3. 推进"城市双修"示范工程。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系统治理内河水系,改造提升老旧城区,建设连续贯通的滨海慢行系统。 4. 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三维仿真技术建立城市信息模型,实现重点区域设计方案的可视化比选和动态评估。 三、特色发展路径探索 三亚将重点打造三个示范片区:中央商务区突出热带滨海商务建筑集群特色,凤凰岛片区强化邮轮港城立体空间塑造,海棠湾区域探索度假区与生态湿地共生的新模式。同时建立"设计-建设-运营"全周期管控机制,要求重大建设项目必须提交城市设计专项论证报告。 四、实施保障机制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建立季度评估、年度考核的动态管理制度,组织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三亚已成立由市长牵头的专项工作组,计划年内完成城市设计技术标准制定,并建立设计机构名录库。通过举办国际设计竞赛等方式,广泛吸纳优秀设计力量参与城市建设。 此次试点期限为两年,三亚将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探索旅游城市集约化发展路径,重点解决旺季交通拥堵、旅游设施季节性闲置等问题。试点成果将为《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2025-08-19
-
海南清洁能源发展提速 三亚光伏产业园引领绿色转型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海南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新能源项目落地,清洁能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海南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36.67%,标志着能源结构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国低碳发展提供了区域性示范。 一、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显著增长 2016年海南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42.97%,较往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核电、水电等传统清洁能源保持稳定供应,风电与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超两倍。三亚光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投产,带动太阳能利用效率提升,新增并网容量12.9兆瓦。 二、减排效益助力生态保护 全年消纳清洁电力86.37亿千瓦时,折算减少标煤消耗27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5.39万吨。这一成果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目标形成协同效应,有效缓解传统火电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三、政策驱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为落实国家新能源战略,海南电网全年批复6个清洁能源接入系统项目,完成3个新建电站审批流程。生物质发电领域新增31.5兆瓦装机,风电技术改造扩容35兆瓦,形成多能互补的电力供应格局。 四、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转型 通过升级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海南实现风电、光伏发电高效消纳。海口高新区试点储能技术应用,解决间歇性能源并网难题。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海洋能等新兴领域,巩固清洁能源占比优势。 当前海南正围绕国际旅游岛定位,将绿色能源与旅游业深度融合。2016年数据表明,清洁能源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其经验可为同纬度岛屿地区提供参考。
2025-08-18
-
海南楼市调控成效显著 三亚海口等重点城市供需趋稳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下,海南通过创新房地产调控机制实现市场平稳发展。最新数据显示,重点城市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已回归合理区间,全域限购政策对抑制投机需求效果显著,为自贸港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市场指标呈现结构性优化 全域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金额同比增幅分别达52%和82.1%,其中三亚、陵水等热带滨海城市贡献主要增量。值得关注的是,销售均价波动幅度控制在3%以内,中部生态保护区实施全域停建小户型政策后,全省套均成交面积提升至108平方米,显示产品结构持续改善。 二、调控政策形成"三级梯度"体系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全域限购示范区,海南建立"核心区禁建-重点城市限购-外围区域指导"的分级管理体系。三亚、海口等7个重点城市加码限贷措施,二套房首付比例最高提至70%,非本省户籍购房需提供60个月社保证明。政策组合拳使投资性购房占比从35%下降至12%。 三、供给侧改革深化"双轨并行" 实施"两个暂停"政策期间,除保障性住房用地外,全省新增住宅用地供应同比下降40%。同步推进租赁型住房建设,明确年度商品住宅用地中租赁住房占比不低于30%,海口首批试点项目已实现"租售同权"户籍政策落地。 四、市场监管实施"动态熔断"机制 建立覆盖19个市县的价格监测系统,对月度环比涨幅超1.5%的市县自动触发约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规销售项目27个,暂停8家房企网签资格。近期将推出购房资金溯源系统,确保交易款项来源合规。 五、发展规划锚定"职住平衡"目标 未来五年将重点建设环岛旅游公路沿线9个安居型商品住房项目,优先满足医疗、教育等行业人才住房需求。在中部生态区推行"以租代售"模式,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严格守住生态红线。 当前海南正构建"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的新型住房制度,通过差异化信贷、精准供地、租购并举等举措,推动房地产市场向服务实体经济转型。最新监测显示,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环比下降13%,市场预期逐步回归理性。
2025-08-18
-
海南启动全球招商盛宴 海口三亚等重点园区蓄势待发
海南省政府近日全面启动大型招商引资活动筹备工作,计划通过覆盖十二大重点产业的全域招商,吸引超4000亿元协议投资。此次招商将联动海口、三亚等所有市县及重点园区,面向全球投资者展示海南自贸港建设新机遇,预计吸引数千家企业及万名嘉宾参与。 一、全域联动打造产业招商新格局 海南此次招商活动首次实现全省域资源整合,重点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十二大领域展开。海口江东新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园区已率先推出定制化招商方案,结合区位优势策划了一批涵盖热带农业、深海科技、航天医疗等特色项目。省级部门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确保项目规划与各地产业定位精准匹配。 二、国际旅游岛升级释放投资红利 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海南将重点推介免税消费、跨境贸易、国际医疗等领域的59项开放举措。洋浦经济开发区计划推出"加工增值免关税"特色园区招商包,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将集中展示特许药械应用等创新案例。相关配套政策显示,合格投资者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跨境资金流动便利等优惠。 三、全链条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实效 为确保25%的签约项目当年落地,海南建立从对接洽谈到投产运营的闭环服务体系。省级政务平台开通招商项目绿色通道,提供"一企一策"定制服务,重点解决外资企业关注的跨境支付、人才引进等核心诉求。海口综合保税区等园区已组建专业团队,为入驻企业提供全周期代办服务。 四、立体化宣传展示自贸港新形象 本次招商将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虚拟展馆、云洽谈等技术手段扩大国际参与度。三亚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域计划开展沉浸式考察活动,向投资者直观展示城市更新成果。省级宣传部门将联动国际主流媒体,多语种传播海南在生态保护、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成效。 目前,海南各市县正加紧完善交通接待、多语种服务等配套措施,力争将此次活动打造成为展示自贸港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随着系列预热活动的陆续启动,已有跨国企业集团表达参与意向,新一轮投资热潮正在南海之滨蓄势待发。
2025-08-18
-
海南自贸港招商成果丰硕 189个项目签约落地三亚
海南自贸港建设再迎重大进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最新统计,即将开幕的综合招商活动已落实签约项目189个,协议投资总额近3000亿元,涵盖旅游消费、高新技术、热带农业等重点领域。此次活动通过多元化招商模式,搭建政企对接平台,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招商活动呈现立体化布局 本次招商采取"省市联动+专题聚焦"模式,三亚、海口等市县将举办20场项目考察及推介活动,重点展示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省级部门牵头组织18场产业专场对接会,涉及航天科技、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设置的人才招聘单元,旨在为重点项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签约项目凸显高质量发展导向 已落地的189个项目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达42%,涵盖国际教育、医疗旅游等新业态。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额突破800亿元,包括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半导体材料等前沿领域。值得注意的是,30%的签约方为首次投资海南的企业,反映出自贸港政策吸引力持续增强。 三、特色活动深化开放合作内涵 省政府将举办央企对接会、外资企业圆桌会等高端对话平台,重点推介59国免签政策下的跨境投资机遇。同期举行的原生态文化展演,通过黎锦、椰雕等非遗展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台湾企业专场将探索琼台农业科技合作新路径。 四、服务机制保障项目落地实效 海南建立"项目专员"跟踪制度,对签约项目实行全周期管理。商务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协助企业办理跨境投资备案等手续。部分市县已启动配套基础设施升级,确保产业园区达到"七通一平"标准。 此次招商活动作为海南年度重要经济活动,不仅展现自贸港建设阶段性成果,更为后续制度型开放探索实践经验。随着更多项目的实质性落地,将加速形成"陆海空"立体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8
-
三亚吉阳区博后村联动亚龙湾玫瑰谷打造风情小镇新名片
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依托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玫瑰谷景区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乡村“美丽经济”升级。最新规划显示,该区域将以“一心三片”空间布局为核心,整合生态农业、休闲度假与黎族文化特色,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一、规划定位与空间布局 三亚市规划部门明确,博后村片区将形成以玫瑰谷旅游服务为核心的“一心”,联动南北两侧美丽乡村片区、西侧庄园式休闲度假区及中部花海生态农业景观区。其中,生态农业景观区占地约190公顷,通过规模化种植与景观设计强化产业联动,而休闲度假区则重点开发高品质民宿集群,填补亚龙湾周边差异化市场空白。 二、交通与基础设施升级 为破解区域交通瓶颈,三亚市启动亚龙湾第二通道建设,优化博后村与两大景区的联通效率。同步推进村内道路网络加密工程,在保留原有黎族村落肌理基础上,新增公共活动空间与旅游配套设施,实现“景区-村庄”资源双向导流。 三、产业融合与特色挖掘 规划强调盘活村庄存量用地,引导农户参与玫瑰种植、手工艺品加工等业态。通过“农业+旅游+文化”模式,打造集观光体验、研学教育、康养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黎族传统船型屋、织锦技艺等非遗元素将融入建筑风貌与旅游产品设计,形成独特文化标识。 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严格遵循生态红线管控要求,花海景观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休闲度假区建设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三亚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修复协同推进,确保开发强度与资源承载力匹配。 目前,博后村已吸引多家文旅企业入驻,首批民宿改造项目预计2024年内投入运营。三亚市表示,该规划实施后将形成“景区带村、产业富民”的示范效应,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乡村振兴新样本。
2025-08-1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